人人都知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但几乎没人知道这位闻名于世的人类学者
还写过一本小说
近期,一本名为《茧》的小说随三联书店最新出版的《费孝通作品精选》文集面世。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用英文写成,译成中文后仅有余字,是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现的、从未向大众公开的费孝通作品。年夏天,费孝通在等待博士论文《江村经济》答辩期间,创作完成这本小说。
大众对费孝通的印象普遍停留在《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上,很少有人知道他对文学的爱好。实际上,从青年到晚年,费孝通一直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以娓娓道来且生活化的散文写作知名,还自认“学术文章不如杂文写得好”。但除此之外,他却从未透露自己写过小说的信息。
如今,《茧》的发现仿佛一份夹在地层中的标本,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专业之外的“作家费孝通”,它也与费孝通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形成了立体式的对照,更反映着费孝通个人学术生涯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发现小说
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孙静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交换。她在人类学系的图书馆查找关于费孝通的资料,偶然搜索到一张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与该系主任马克·布洛赫的合影。她对费孝通的这段访英经历感到好奇,循着这张照片轨迹,搜索到了一大批与费孝通相关的材料档案。
孙静无意中搜索到的这批资料,就是由费孝通在英国攻读博士时的一位指导老师、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RaymondFirth)保存的“弗思档案”。弗思夫妇去世后,这份档案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图书馆收藏。“弗思档案”的内容数量巨大,其中还包括一些计划书、通信等。令人没想到的是,档案中居然还包含一本费孝通在年用全英文写作的小说《茧》(英文标题为Cocoons)。
费孝通在英国的老师雷蒙德·弗思夫妇的墓碑,许多关于费孝通的资料收藏在“弗思档案”中。供图/孙静
孙静把自己的发现讲述给自己的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王铭铭回忆,他在20世纪80年代去伦敦时,曾听费孝通的一位博士生提过,曾在弗思家里见到过类似费孝通日记的东西,他心中对费孝通在英国留有著作这件事留有印象。现在回想,王铭铭觉得,可能当时这位学生就是看到了《茧》的手稿。由于“弗思档案”内容太过庞大,王铭铭建议孙静,可以先把材料中的这本《茧》翻译出来,因为他认为这本小说具有很大“可供人们讨论”的空间。
孙静发现,关于费孝通的资料,在其“业师”(即英国学校制度中的论文指导老师,学生会成为“业师”的门徒,学术上有师承关系)、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档案中很有限,在英国绝大多数和费孝通相关的资料其实都是弗思留下来的。弗思是马林诺夫斯基手下毕业的第一位博士,既是费孝通的老师又是师兄,他们年龄差距不到10岁,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很多。《茧》写作的期间,费孝通受邀到弗思位于英国南部乡村“桑谷村”(Thorn